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战胜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是中国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和基本经验。
一是政治领导力。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为战胜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指导思想、确立战略方向、完善政策供给。集中统一领导和协调各方力量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充分吸取民意相结合,在维护社会稳定安全中也进一步积累和锻造了党的政治领导力。
二是思想引领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着力提升文化自信,不断总结和完善党的精神谱系,增强了党的思想引领力和精神凝聚力。
三是群众组织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起惊天动地的实践伟力。
四是社会号召力。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在完善社会治理、构建和谐共享社会实践中汇聚起党的强大社会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充分挖掘基层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传统优势资源,同时注意运用网络社会动员、数字传播等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积聚起新的社会号召力。
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为战胜重大风险挑战凝聚民心力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当代扶贫减贫事业的奇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党和政府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通过持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夯实战胜风险挑战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是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党强调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统一、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发展和共享相统一、先富和共富相统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让更多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调发展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分、幸福感更可持续。
二是坚持畅通民生利益表达,充分回应民生利益诉求。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利益分化和诉求多样化成为社会治理的突出难题。党和政府将畅通民生利益表达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拓宽民生利益表达渠道、完善民生利益表达机制。高度重视提升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充分发掘互联网、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功能,不断提升民生利益表达法治化水平。
三是优化民生利益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高共享发展的能力,不断优化民生利益格局,构建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民生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生领域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国家安全体系,为战胜重大风险挑战营造安定环境
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期稳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持之以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安全风险挑战,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一是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注重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因素,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权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加强国家安全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二是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安全等各种风险隐患,全面提高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高度重视社会安全。在高速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有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重提升社会矛盾调处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强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其他犯罪活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注重防范和化解社会领域的各种安全风险、矛盾风险、结构风险,把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战胜重大风险挑战汇集治理效能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始终保持国家稳定有序的制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治理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进行系统规划。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的整体建构和完善。
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实践中强调在党委领导下推进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主体合作互动的社会治理形态,通过完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搭建协作平台、拓宽协作渠道、创新协作方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互助的社会治理格局。
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是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强调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引导基层经济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基层事务,逐渐完善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格局。在基层治理方法上,实施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强化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注重发挥居民公约、乡规民约、家教家风的独特治理作用,形成卓有成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作者:陈位志,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探索与经验研究”(18YJA710005)阶段性成果)